中国考研网首页 > 考研资讯 > 考研政策 > 正文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进步改革委 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 方法》的公告

点击数:1332 发布时间:2025-05-21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进步改革委 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 方法》的公告

教研〔2025〕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进步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进步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进步改革委拟定了《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行。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进步改革委

2025年12月15日

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年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策略》,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进步、优质进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策略》(国发〔2025〕64号,以下简称《总体策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行方法(暂行)》(教研〔2025〕2号)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建议》(教研〔2025〕5号),拟定本方法。

第二条 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方位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点、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就,主动服务国家需要,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点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第三条 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达成大学功能、内涵进步及特点进步效果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评价遵循以下原则:

1. 一流目的,关注内涵建设。坚持中国特点与世界一流,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涵建设牵引,聚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与机制革新,在具备可比性的范围进入世界一时尚列或前列,不唯排名、不唯数目指标。

2. 需要导向,聚焦服务贡献。考察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重点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要紧贡献,特别是基础研究获得从0到1重大原始革新成就的状况。考察立足优势学科主动融入和支撑地区及行业产业进步的状况。考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在发展治国理政研究新范围新方向上获得革新性先导性成就的状况。

3. 分类评价,引导特点进步。以学科为基础,依据办学传统与进步任务、学科特点与交叉融合趋势、行业产业支撑与地区服务,探索打造院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相同种类型高校围绕特点提高水平和竞争优势,在不同范围和方向建成一流。

4. 以评促建,重视持续提高。设立正常的状态建设监测体系,重视考察期中和期末建设目的达成度、高校及学科进步度,合理参考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督促高校落实建设主体责任,治本纠偏,持续提升建设水平。

第二章 效果评价重点

第四条 效果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统筹整理《总体策略》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作为评价重点,综合客观数据和主观评议,分整体进步水平、成长提高程度、可持续进步能力不同视角,考察和呈现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效果。

第五条 对建设高校加大党的全方位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效果的评价,贯穿效果评价每个方面,反映学校全方位加大党的建设和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健全现代大学规范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是对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坚持中国特点本质需要的统领性、决定性评价。

第六条 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分别按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革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相对独立组织,综合呈现结果;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效果。

具体评价需要是:

1. 人才培养评价。将立德树人效果作为根本考察标准,以人才培养过程、结果及影响为评价对象,突出培养一流人才,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投入与改革、革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水平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进步等方面的建设举措与效果。

2. 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倾向,综合考察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进步等方面的状况,与建设高校在推进人事规范改革,提升专任教师队伍水平、影响力及进步潜力的举措和效果。

3. 科学研究评价。突出原始革新与重大突破,不唯数目、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实行代表作评价,强调成就的革新水平和贡献,结合重大、重点革新基地平台建设状况,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提升科技革新水平、解决国家重点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的主要举措,在构建中国特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的主力军用途,与面向改革进步重大实践,推进思想理论革新、服务资政决策等方面效果。

4. 社会服务评价。突出贡献和引领,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与成就转化的状况、服务国家重大策略和行业产业进步与地区进步需要、围绕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加大重点范围学科专业建设和急切需要人才培养、特点高档智库体系建设状况、成就转化效益与参与国内外要紧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效果。

5. 文化传承革新评价。突出传承与革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考察建设高校传承严谨学风和科学精神、中华出色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革新,塑造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和效果与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贡献度。

6. 国际交流合作评价。突出实效与影响,综合考察建设高校统筹国内海外两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与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能力,加大多途径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效果。

第七条 不同评价方面,相应设置整体进步水平、成长提高程度及可持续进步能力的评价角度,看重对成长性、特点性进步的评价,引导高校和学科关注长远进步。

1. 整体进步水平。考察高校和学科建设的达成水平,在可比范围与国内外大学和学科进行比较。

2. 成长提高程度。考察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周期内的水平变化,体现成长增量及进步水平。

3. 可持续进步能力。考察高校和学科的结构布局、特点优势、资源投入、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规范体系革新健全、治理效能等支撑进步的条件与水平,体现进步潜力。

第三章 效果评价组织

第八条 每轮建设中期,拓展建设高校自我评估。

建设高校应依据本方法有关需要,对照学校建设策略,拟定自评工作策略,系统整理建设效果数据,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建设目的和任务完成状况、学科建设水平、资金管理用状况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剖析,提出整改手段,发布自评报告。

第九条 每轮建设期末,拓展建设周期效果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建设高校依据建设策略对改革推行状况、建设目的和任务完成状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用状况等进行自我评价。

2. 教育部依据本方法拟定效果评价工作策略,委托有关机构分别拓展定量数据处置、定性评议、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有关机构分别提出初步评价结果。

3. 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依据建设高校的建设策略、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有关机构初步评价结果,形成综合评价建议。

4. 双一流建设主管部门依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建议,综合研究,确定评价结果,上报国务院。

第十条 效果评价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考察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基础、突破贡献、特点凝练等方面的表现。防止简单以条件、数目、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既考核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的建设成就及其对学校整体建设带动效应,也衡量在已有进步基础上的成长提高及进步潜力。

第十一条 效果评价实行平时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以效果评价内容为依据,打造正常的状态的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周期内对大学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过程和结果,达成连续跟踪、监测与评估一体化,周期评价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

第十二条 效果评价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依据公开数据、可参考的第三方评价结果及监测数据进行定量评价。对建设高校与建设学科按期发布的进展报告、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典型特点案例及其他写实性材料,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定量结果定性结论互相补充、互为印证。

第十三条 以学科为基础,探索建设效果国际比较。科学合理确定有关范围的世界一流标杆,结合云数据剖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相同种类院校有关可比范围的表现、影响力、进步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

第十四条 当令拓展分类评价。研究打造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健全分类评价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进步中突出优势,重视特点建设。

第四章 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五条 打造效果评价结果多维多元化呈现机制。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种类,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

第十六条 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

第十七条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进步改革委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对推行有力、进展好、效果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强支持力度;对推行不力、进展缓慢、缺少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降低支持力度。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建设高校在动态监测、中期自评和周期评价中应确保材料和数据真实准确。凡发现造假作伪等情形的,建设主管部门将视情节予以严肃处置。情节紧急的,降低支持直至调整出建设范围。

第十九条 本方法自公布之日起推行。

-----------------------------------

有关链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工作答记者问

考研网,为考生提供考研时间,考研报名,考研培训辅导,院校专业信息,考研准考证打印,考研分数线,考研成绩查询,考研复习资料,考研复试调剂,考研真题下载以及线上考研辅导课程学习。

Copyright(c)2018-2025 中国考研网(https://www.jhypt.com/)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

中国考研网(https://www.jhypt.com/) 版权所有